产品中心

2019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动 湖北有两位候选人
首页 > 产品中心 > 纺织行业
来源:足球体育直播    发布时间:2024-02-25 00:13:31

  好消息,2019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开始啦。活动组委会对各地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认线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其中33号武汉市解放中学教师吴又存和34号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联盟两位湖北教师入围。一块儿来看看他们的优秀事迹,为他们投票吧!

  活动投票时间从7月18日至8月6日,公众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登录中国教育新闻网()(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行投票)

  一门思政课他可以准备一辈子,只为让它有意义、有意思、有力量。他是思政课上的艺术家,用才艺把理论演绎得活色生香,用魅力把师生关系变得亲密无间,用亲身示范为学生树立标杆,他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最喜爱、最受益的课程,在润物无声中探寻出一条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在武汉市解放中学,思政课成为了“香饽饽”,任课的吴又存老师被学生们称为“男神”。

  1993年,吴又存从黄冈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从教26年来,他潜心钻研教育教育学生的方式,从青少年身心特点出发,以情育情,以智启智,精心策划每一次课,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堂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思想品格。经过多年探索,他把思政课打造成了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的魅力课堂,他本人也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全国思政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武汉楷模等荣誉。

  2019年3月18日,吴又存参加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让思政课情真意切、发自肺腑、激情澎湃,为学生成长成才点亮一盏灯!”习与他亲切握手时,微笑着说:“好,你讲得好!”

  吴又存刚到初中任教的时候,在很多人眼中,思政课、思政教师往往与刻板、灌输、死记硬背等片面形象联系在一起,甚至还有人说:教思政很简单,对着书本画圈圈。“初出茅庐”的他偏不信邪,立志改变这种偏见,给自己圈定了“三个不能做”:不能做“贝多芬(背多分)”,不能做“赵先生(照本宣科)”,更不能做“吴先生(误人子弟)”。

  在吴又存看来,思政课是育魂的课、育人的课,要从学生视角出发,从日常生活入手,尽力让课堂素材真实、讲述情感真切,真正让学生能感同身受。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天天都会抽出时间收集素材,从报刊杂志里剪下有用的资料,按照教材内容分门别类整理。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他大量阅读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科技等领域书籍并做读书笔记。26年来,他贴出了30余本资料库,积攒了百余本总计2000万字的读书笔记。

  有了充足的积淀,吴又存开始精心策划每一次课、每一个主题。策划完成后,为了“讲”好,他又一个人面对镜子声情并茂地读,用袖珍录音机独自“试讲”,讲了录,录了讲,直到满意了,再讲给学生。在讲述《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时候,他想起青少年沉溺校外游戏厅的问题较为突出,他拿着摄像机偷偷地溜进游戏厅,现场取材拍摄学生玩游戏的场景,被老板误认为是记者给轰了出来,他拍到的鲜活课程资源引起学生强烈触动。

  吴又存还是个超级诗歌迷,把自己的思政课经常变成了“中国诗词大会”现场,让历久弥新的诗句点亮课堂,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充满意境,点燃起学生的心灵火花。在讲民族精神时,吴又存带领学生一起吟诵《生死不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的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在诗句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不屈不挠。在执教《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他会仿照李清照的《如梦令》填词一首:“常赴自治区域∕……归渡∕归渡∕梦回大陆循路。”引导学生领悟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在讲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时,他以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历史为素材,唱起了自己新编的花鼓戏:“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干起了大包干,家家户户屯满粮。”学生和着节奏,唱起了衬词:“咚不隆咚锵咚锵咚锵锵锵。”一曲民谣,让陌生的“改革开放”与十二三岁的孩子近了许多。

  原本最讨厌思政课的刘梦觉,“疯狂”地喜欢上了思政课!吴老师生动有趣、自主开放的授课风格,刷新了他对思政课的认识,更埋下了一颗研究社会科学的种子。2018年,博士毕业后的刘梦觉成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站上了高校思政课的讲台。他向吴老师回忆说:“直到今天有些片段依然能够清晰的浮现在眼前,一首首打油诗、妙语连珠逗乐的全班大笑、讲述中国革命历程中动人故事的潸然泪下和展望中国美好前景时候的慷慨激昂让我觉得政治绝不枯燥、也能这么精彩。今天,我站上高校思政课的讲台,我的上课风格也有许多模仿吴老师的影子,永远要对学生热情饱满、激情澎湃。”

  能说会唱,即兴还能来段幽默的脱口秀。吴老师的课堂永远都是活力四射、激情澎湃。他把一身的技能都化为了教育学生的方式,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悄悄塞进了诗歌里、化入了故事里、和时事热点相结合相连接。像这样一堂40分钟的课,他准备的资料和点子平均超过20个,所有教材和素材内容经过他的转化,与初中生的生活、认知、环境和思想发生联系,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兴趣或情感。古诗词、情景剧、脱口秀、引吭高歌,他的课是场视听、游戏、思辨、情感熏陶的盛宴,丰富多彩,趣味横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观和思维。

  初中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吴又存认为老师的亲身示范引领是最有力量的思政课。有个叫叶飞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14岁的他与8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家庭经济困难。吴又存拿出近5000元资助他,并发动其他同学默默捐款。后来,他的奶奶不幸因病去世了,父母一时无法从南方回来,他变得性格敏感、孤僻,成绩每况愈下。

  面对孤苦伶仃的叶飞,吴又存把叶飞接回自己家中一起生活,他们一起聊家常、谈人生。一次课上,吴又存真情讲述自己的儿时经历:“小时候家里很困难,母亲为了供我读书,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冬天提着竹篮子四处吆喝着卖馒头,夏天背着小木箱走街串巷卖冰棒……”。他在哽咽中教育学生要感恩父母,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努力,面对屏幕上母亲的照片他深深鞠躬,这一幕触动了很多学生,也直抵叶飞柔软的心灵。在吴又存的引导下,叶飞慢慢变得开朗起来,在学校表现也慢慢变得积极,做事也慢慢变得认线年后,叶飞从一所职业学院毕业,分配到武汉石油化工公司工作。工作中,他认线多次发现重大隐患,为安全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1月,叶飞兴奋地打电话告诉吴老师,他被授予“武汉市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他说,“正是当年吴老师的一言一行,锤炼了自己感恩的情怀和认真负责的品质”。

  他还让每名学生每周坚持写“孝心日记”,如今已达3万余篇。虽只要求学生写寥寥数句,却要满怀感恩之心,更要付诸实际行动。

  多年来,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走进50余个社区,义务宣讲政治理论知识,给家长孩子们讲家风,给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讲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他还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宪法精神宣传、迎军运讲责信等志愿活动100余次。

  这项制度雷打不动,哪怕毕业年级也不例外。每次演讲都经历了精心准备,学生写初稿,吴又存午休时提出修改意见,再让学生脱稿讲。平时开口说话就脸红的向俊在时政演讲中越来越自信大方,参加工作后成为了湖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两度荣获全国“金牌主播”优秀论文一等奖。

  ”这是吴又存坚持了26年的准则。多年来,他不断潜心钻研教材教法,经常总结反思。他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教学论文200余篇,出版心血凝结的35万字专著《达成生命成长之美——我的教学新视界》,他还多次在全国、省、市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他承担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被中央教科所评选为课题类一等奖。他还担任国家十五重点科研课题《构建“自我建设”德育模式的方法研究》课题组副组长,把“自我建设”逐渐转化为学校德育特色。吴又存的努力和成绩也得到了慢慢的变多同行和教育部门的认可,他作为主要编者之一参与完成教育部统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

  他开始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教师成长,推动思政课专业发展。继2008年、2015成立区、市级名师工作室后,2017年由省教育厅授牌成立省内第一个初中思政名师工作室。他率领工作室成员,多次举办送教下乡、新教材解读、课堂研讨等活动。10多年来,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思政优质课大赛荣获一等奖的选手,90%以上来自他的名师工作室。

  今年3月,在现场聆听了习的重要讲话后,吴又存更深感重任在肩:“我要用一辈子时间来上好思政课,努力做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春天托起梦想、春天播种希望,他用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与我们肩并肩坚定地向前走去。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卸任不久的大学副校长,是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的科研工作者,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在他的心里,老师是他最喜欢的称呼,分量比任何其他荣誉更重。在学校师生心里,他更是学校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学生青春路上的领路人。

  作为导师,他帮助迷茫的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成为学生青春路上的领路人,迎来人生的春天;作为“院士团队”负责人,他引领小组成员攀登科研高峰迎来“功能梯度材料”的春天;作为材料学院院长,他创新“院管教学,所管科研”的院系管理模式,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为材料学科高水平教学、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获得奠定了基础;作为学校副校长,无论哪个岗位,都为学校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早在18年前,他领导、组织拓宽高水平学科发展平台,将一级学科博士点由原来的1个发展到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硕士点爆发式增长,学科水平大幅度提升,整体验收被评定为“优”;他主持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5年里,在诸多领域形成自主创新优势与特色,为行业产业体系升级持续提供创新成果,学校科技获奖数量和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中等身材、浓眉大眼、风风火火、笑容爽朗。这是很多人初见张联盟教授的第一印象。翻开张联盟的履历,小学中学教师、生产队长、材料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校长助理、副校长、院士等等多重身份,奇异而和谐地贯穿几十年。“建校难、科研难。但把我安排在任何位置,我都必须要完成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必须要履行好自己的岗位工作职责。”

  1986年前后,日本学者平井敏雄等人为解决航天器返回大气的热防护难题,首次系统提出梯度材料的概念。随后,武汉理工大学袁润章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梯度材料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原理。张联盟教授跟随这两位梯度材料领域的开拓者,选定梯度材料研究方向,他承担了国内第一个“863”项目、并创建第一个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室,开始了白手起家的科研之路。由于条件艰苦,技术上面临国际封锁,加之这样的领域难度大,要求高,很多科研人员先后改变研究方向,选择了其它更热门的新兴领域。但张联盟三十余年如一日,坚守一个研究方向,始终围绕梯度材料技术开发及其在国防科工和民用高科技中的应用开展工作,不偏移,不动摇,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一步一步地走到了梯度材料研究的国际最前沿。2017年底,张联盟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是每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使命。”

  “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张联盟教授牢记习的这一嘱托,他说,“我们梯度材料的相关研究都有重大价值,不能让外国人卡中国人脖子的。”张联盟的话,激励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以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攻坚克难。

  张联盟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由于在梯度材料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他长期担任国际梯度材料顾问委员会(IAC-FGM)委员,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人员”等荣誉称号。

  张联盟很看重教书育人,他主张研教合一,注重以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真心关爱学生,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他以加强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学生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主动学习、勇于创新、慢慢的提升的优良学风,促进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在精钻科研的同时,张联盟教授还勤于思考教学改革,以身作则,热情参加教学改革和实践。他注重创新教育方法的理念的实施,倡导研究型、互动式教育学生的方式的改革,相关教改成果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他还主编教育部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材料科学基础》、“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材料学》、专著《复合材料产品设计》等重点图书。这些教材作为材料学专业的主要教学参考书,在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方面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张联盟教授执着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言传身教的育人品行,得到了学校及各级组织的公认和多次表彰,2008年被授予“国家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目前,团队拥有十多名教师骨干,7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90%以上的成员是党员。“这与张联盟教授的坚定政治意识分不开”,实验室原党委书记李明忠说。

  1997年,张联盟教授出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随后任职校长助理、副校长,主管学校的学科建设、科研产业、研究生教育等行政工作。在他的倡议下,学校还开设了“建材工程硕士班”和“在职博士班”,加大对建材建工从业人员的学历、技能培训,毕业后很多人已成长为材料科学界、材料工程界的翘楚。22年来,学校已为我国建材建工行业直接输送了几千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建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向世界并引领建材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张联盟教授的突出贡献,2014年他被授予“全国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创新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