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哈工大(深圳):育人科研并举 创新办学范例
首页 > 产品中心 > 食品加工
来源:足球体育直播    发布时间:2024-04-03 17:18:08

  又是高考季,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以下简称“哈工大(深圳)”)受考生关注度慢慢的升高,已成莘莘学子向往的理想学府,其录取分数线已超越位于哈尔滨的校本部。2021高考,广东省高校(物理类)录取分数哈工大(深圳)以650分名列第一。这里更是硕博研究生心仪之地,因为这里是他们走向星辰大海的基地。2018-2021届毕业生平均每年100多人到航天国防系统就业,其中2021届毕业生有163人到航天国防系统单位就业,创历届新高。

  今年6月,哈工大(深圳)迎来创建20年校庆。20年来,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软实力”和深圳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硬实力”,形成各级各类竞争性科研平台62个,产学研结合搭建起学以致用、创新实践的广阔舞台,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优秀人才,本硕博毕业生已累计超过2.2万人,结出丰硕的科研成果;“十三五”期间共发表SCI检索4760余篇,取得授权专利873项,建校以来赢得各类科技奖166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52项。

  哈工大(深圳)确立“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汇聚高品质人才的桥头堡、培育创新成果的策源地、国际化办学的示范区”的办学定位,为深圳建成了一所具有本硕博完整教育体系的大学。哈工大(深圳)党委书记吴德林表示,这既是深圳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成为我国市校合作办学和自上而下办学的样板,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新兴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哈工大(深圳)重构了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为人才贯通培养消除了障碍。打通本研教学,统筹配置教学资源、安排教学任务、提供教学服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制定了本研教学运行、教研教改、质量评价等管理办法,真正从管理体系上实现了一体化融合。建立本研贯通的实践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充分的利用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推动科研要素下移,设立大一年度项目、大创项目、创新实验课程、创新研修课程,建立了本研贯通的实践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成立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统筹建设开放创新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本研贯通、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鼓励高水平师资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项目研究,为学生学业发展与成长规划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指导。支持本科生尽早加入教师科研团队,接受科研基本训练,持续培养本科生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科研兴趣,使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与研究能力培养贯穿本研教育全过程。

  哈工大(深圳)成立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在全国率先实施专业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协同运行的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新模式,打造了大数据技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机器人、电子制造等新工科实践平台。已完成一期建设,使用资金3.8亿元,二期资金已到位并启动建设。22类、125间实验室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开设178门实验课程。

  探索科教深层次地融合、产教深度协同新途径,建设专业综合实践课、创新实验课和企业创新实验课,提高课程创新性和挑战度,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设成果被《2019年深圳教育发展年度报告》收录。

  本科生培养初见成效。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创佳绩,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319项,省部级奖项1159项。学生参与热度和成绩逐年提高,2021年,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四十余项,获得国家级奖项104项、省部级奖项474项。本科生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升学就业。

  研究生培同样成绩喜人。截至2021年7月,授予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读期间以第一或第二(导师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12篇,人均3.7篇;发表EI论文811篇,人均2.7篇;申请发明专利408项,人均1.4项。授予硕士学位的硕士生在读期间以第一或第二(导师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91篇,发表EI论文1056篇,申请发明专利919项。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哈工大(深圳)在重点研究领域始终与科技发展、国际学术前沿保持同步。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航天科技、节能环保、土木建筑、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了优势。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超过40亿元,其中单体最大项目合同经费近10亿元;发表SCI论文9410篇;累计申请专利3366项,获授权专利1704项;获得政府科技奖102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61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100余项,与80余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随着新型航天器及有效载荷迭代发展不断向整体化、大型化、轻量化发展,可靠性要求持续增强,空天安全装备体系正在加快构建。近年来,哈工大(深圳)累计发射各类卫星20余颗,率先提出垂轨扫描沿轨拼接的新型成像体制,解决了成像分辨率与幅宽相互制约的世界难题;针对国外对中/大型高压大功率卫星电源技术封锁,研制出高压大功率PCU系列新产品,成功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空间站核心舱等39颗卫星和重要型号;承担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核心载荷-标量磁强计研发,为航天器和载人飞船运行安全提供支撑;研发的小尺寸高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作为XX-21号卫星的载荷分系统,圆满完成在轨狭缝穿越和切割作业。

  空间科学牵引着空间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是航天核心技术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空间应用的先导和基础。哈工大(深圳)重点发展空间天气科学、行星科学、导航遥感空间科技、空天环境监视测定与应用等方向。首次提出“数字空间”概念,实现“航天活动空间数字化、航天活动行为智能化”,用以提升、增强和扩展卫星、火箭等“空间硬实力”实体进出、探索、利用、开发空间的能力。在国际上率先开展观测数据驱动模拟与预报研究,使得该领域进入国际前沿。“基于FY-4卫星的强对流天气精准监测与预警系统”已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试用。

  哈工大(深圳)还针对用户敏感隐私数据加密、云服务功能保全、金融舆情风控等方向不断攻关,先后在网络行为高逼真仿真、目标网络快速生成、网络攻击研判、极性预测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有关技术为2022北京冬奥会、全国两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重大活动提供网络安全保障。开发出我国第一款具备对内部行为实现透明监控的“云堡垒机”,设计了面向重大金融舆情的自动预警系统,填补了国内云安全关键系统空白。

  哈工大(深圳)副校长姚英学表示,目前哈工大(深圳)正不停地改进革新建设模式,以“一室两区”模式拓展建设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院士牵头筹建互联网空间安全重点实验室、空间信息网络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城市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智慧制造、生态环保、空天科技等领域构建具备一流研究条件、汇聚一流高层次人才、承担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国家级综合科学研究平台,建成后将成为华南地区高端平台最为聚集区域。

  “哈工大(深圳)的近期发展目标是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工科大学校区。远期发展目标是建设中国领先、世界前列的理工科大学校区。”吴德林表示,预计到2025年,哈工大(深圳)专任教师将达到900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占比达到20%,在校师生将达到万人规模,其中本科生5500人、硕士研究生3800人、博士研究生1500人。